消费者权益保护

CUSTOMERRIGHTS

消费者权益保护
当前位置:消费者权益保护 > 误区解读

误区解读

保险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,担任着无可比拟的作业。然而,在这个追求高收益的经济时代,很多人把保险看成是一种快速获利的盈利工具,从而出现很多保险纠纷,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些保险误区。

误区一:只有在不稳定的企业供职的人和自由职业者才需要购入商业保险。

社会医疗保险的自费部分需要商业医疗保险进行必要的补充;如果购买住院类的商业保险,可用一定金额的住院补贴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的不足部分。目前很多保险公司推出的重大疾病保险都是确证即给付保险金,让被保险人在不幸患上重大疾病的同时,可用得到一笔可观的医疗费用作为救命资金,

误区二:单位有医保,所以只要给孩子买商业就可以了。

古语云: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?如果只给孩子上保险,一旦作为家庭“顶梁柱”的中年人发生意外,谁来给孩子续保呢?如果家长面临保险,万一家长遇到不测,保费得益者便是孩子(需指定孩子为受益人)。同时保险也承担了一部分养老的功能。我们理念应逐步从养儿防老、退休养老金想保险金养老转变了。

误区三:体检报告可以表明我很健康,买保险可以暂缓。

无论是健康险、重疾险和寿险,都是越早买越划算。如果投保人年龄小、缴费时间长、在总保额和保险金不变的情况下,便可将年缴费额压到最低。买保险只能未雨绸缪,等到身体出了问题再投保,保险公司肯定会婉拒你;即便是你在发病的临界期侥幸买了保险,也未必能获得理赔,

误区四:买了保险也治不好,没意思。

就现有的医疗水平来说,有些重大疾病确实还不能根治,但是有效、积极的治疗至少可以延续患者的生命,特别是早发现早治疗。在某种程度上说,保险就是让自己获得一次重获健康的机会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我们为疾病所要准备的,将不再是医疗技术,而是医疗费。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年轻的时候,强制自己存下一笔抵御风险的活命钱呢?

误区五:意外太意外,轮不到自己。

有些人认为,每年花几百元钱购买意外险太不划算,即使有意外也不一定轮到自己。这是一种侥幸心理,意外是突如其来的客观事故,它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它什么时候光顾、光顾到谁谁也说不准。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,尽管意外事故发生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灾难,但意外险保障只是可以使受难者及家属在经济上得到相当的帮助,在精神上给于一定程度的安慰。